陕西杨凌数万亩土地是如何流转的?
2011年07月04日 来源:陕西日报 中国新闻网转载
编者按
现代农业需要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农村土地流转是继1978年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后的又一创新。近些年,我国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各种模式的土地流转,但由于缺乏政府的引导,土地流转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流转的进程。杨凌是我省最早推动土地流转的地区,由政府主导流转,取得了宝贵经验。例如先规划后流转,减少了无序性;成立仲裁委员会,出现纠纷能得到及时处理;充分考虑“失地”农民利益等,均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肯定,使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效益最大化地得以体现。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30年前,分田到户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30年后,已难以适应农民奔小康的需求。尤其是不少农民进城务工后,抛荒土地问题,以及“有田无人种”和“想种无田耕”的现象在农村十分突出。
“土地银行”问世 农民从中获利
6月29日,杨凌区五泉镇斜上村土地银行董事长、村委会主任任让席,给记者看了一本册子,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全村土地流转的使用情况。银行账户里共存有462亩地,其中赛德公司140亩,剩下300多亩,本村132户农民和周边村5户农民承包。“每亩700元,每年5月20日承包户交钱,7月1日准时给农民兑现。”任让席说,2008年,村民尝试种大棚菜,出力不小收益不大。要么种的菜没人要,要么和其他公司签订的收购合同,到期后又出不了货。村民还编了顺口溜自嘲:大棚菜把人害,早晨揭晚上盖,农民背着高利贷,娃娃老汉都不爱。
2009年,杨凌推广土地流转政策,群众开始自发组织土地银行,农民的土地自己作主。“我是斜上村土地银行董事长,是村民公开选举出来的,我是本村人,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任让席说,“土地银行”,不但有董事长,还有监事长、理事长。“银行”的土地流入流出及财务管理,都是公开透明的,受村民监督、政府监管。通过“土地银行”将土地流转,全村土地形成了精品菜大规模覆盖,大棚菜和猕猴桃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70%。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今年的目标是11560元。对村民想自己经营不愿流转的,我们也不强求。尝到甜头的村民,如今又编了顺口溜:大棚菜把人爱,早晨揭晚上盖,精品菜高价卖,挣下钱把楼盖。
斜上村土地银行的运作方法是,农民以每亩700元的价格将土地存入土地银行,企业、本村村民或外地农民再以每亩700元的价格从土地银行租用土地,用以规模化经营。这样即便农民去外地打工还有一份租地收入,从而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村民李孔茹说,成立土地银行以后,她不仅把自家原有的3亩多地全种了猕猴桃,还从土地银行租来土地,搞了3个大棚。不出村,家里的收入就翻了几番。
政府主导流转 保障农民利益
国家赋予杨凌示范区发展现代农业,探索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但是,土地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和现代园区规模经营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为此,近年来杨凌积极探索,在保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成立土地银行,推行合并调整、反租倒包、企业租赁、自愿互换、入股合作等五种土地流转模式。和全国其他地方农民自发土地流转不同的是,杨凌土地流转是在政府行政推动下,先规划后流转,先从各个乡镇展开,进而带动整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土地流转,减少了盲目性、无序性。
为了规范土地银行的运行,杨凌区政府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土地流转仲裁委员会。土地流转中心职责是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和合同文本;仲裁委员会职责是对土地银行无法调解的土地流转纠纷进行仲裁处理。此外,在乡镇成立土地流转办公室,主要负责各自辖区内的土地银行的监督规范、政策指导、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协调等事宜。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理中心主任程建国说,土地流转之前,政府首先考虑到的是“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先后出台了促进标准化生产园设施农业发展办法、园区土地流转有关问题的规定等政策性文件,对土地被全部租用,且不能从事生产的农户,享受政府按照人均耕地0.3亩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年补贴农户每分地40公斤小麦、40公斤玉米;男年满60岁、女年满55岁的农民,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贴60元;由政府代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自筹部分;其子女考上大专(包括职业技术院校)一次性补助2000元,大学本科一次性补助3000元;免费提供技术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等5项生活保障措施;设立土地风险基金。由政府按每亩200元,建立土地流转风险基金,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造成损失不能支付地租的农户、专业合作社或企业,从风险基金中支付租金保障群众利益。
另外,政府还为每个土地银行每年补助经费1万元,充分调动了土地银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全区共成立土地银行36家,涉及3个乡镇36个行政村万余农户,占总农户数的30%以上,累计流转土地3.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5%以上。
资本争相进入 涌现职业农民
土地流转前,一方面进城农民“亦工亦农、亦商亦农”,受到来自土地的束缚,一方面因土地分散经营,致使其经济效益难以最大化。土地流转的大胆尝试,让农民摆脱了传统小农经济的枷锁,释放了土地的能量,注入了市场活力,也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逐步实现土地向集约化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土地流转,吸引了大量外来资本的介入,纷纷投入到农业生产建设中来。据统计,两年来园区共吸引32个涉农企业和项目投资,合同引资12亿多元,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4个。秦宝牧业、秦川牛业、生猪实训基地、省果树中心种苗基地、靖杨果蔬交易市场等10个入园项目基本建成投用,累计完成投资6.5亿元。
程建国说,通过农村土地流转,粗放耕作的土地、闲置或半闲置的土地向专业大户集中,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也得到推广应用,提升了土地的利用价值,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截至目前,园区八类产业已发展到5.28万亩,并正在以区域化、板块化和专业化的方式快速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向种养结合、农工并举、高产优质的现代农业方向转变,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
土地流转还催生出一批职业农民。他们掌握先进的耕作和管理技术,拥有较强的市场经营能力,善于学习,更能适应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杨凌官村农民魏孝军,靠种西瓜每年就能收入十多万元。像魏孝军这样的职业农民在杨凌比比皆是。土地流转为职业农民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他们告别传统农民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明确分工、标准化和执行严格规章制度的农业生产。与传统农民相比,这些职业农民更加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记者 郭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