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联社:揠苗助长还是顺理成章?
发布: 2009-8-07 10:13 | 作者: 南方农村报 王宏旺 | 来源: 南方农村报 |
呱呱落地仅两年许的合作社,迫不及待地要抱团取暖,“合作社联社”这个崭新的名词,开始在全国各地钻尖冒角。从农民之间的联合,到合作社之间的联合,这个“惊险一跳”,是顺理成章还是揠苗助长?
成立联社实属必然
7月25日,刚从广州回到河北东光县的古树于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杰华,着急着要将东光县域内49家合作社联合起来,组成“东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几天前,在广州中山大学举办的“农民合作组织与农村社会工作”论坛上,河南兰考县委常委何慧丽大谈兰考合作社联社,正是受此启发,王杰华做了如斯决定。
王杰华的想法让合作社专家沙龙秘书长周连云大吃一惊,她显然没有料到,自己眼皮底下成长起来的东光县合作社会发展得如此快速。而王杰华不认为这是揠苗助长,早在2008年底,他就曾联合东光县的其他几个合作社,一起从东光县的化肥厂进货,如此每吨可以节约600元。他认为,如果全县合作社都联合起来,可以给每个合作社带来更多的优惠。
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未提及合作社联社这一名词,但合作社与合作社之间的联合,确是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果实。在全国,已有部分地区先行一步。2008年7月,河南兰考县仪封乡农民合作联社将本乡的13个合作社联合一起,在引进新品种、购买农资、销售农产品等方面立刻展现了其生命力,目前合作社联社已经发展为19个合作社的联合。
“每吨有机肥节省200元,每袋玉米种子节省3元。”仪封乡农民合作联社理事长王继伟如数家珍。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苑鹏教授曾经调研过北京密云县的一家奶牛合作联社。当初为了对抗本地唯一一家乳品企业,联社应势而生。在密云,该企业利用其垄断地位,不断对奶农进行压级压价,虽然当地成立了一些奶业合作社,但相对这个大公司来说,力量仍是有限,寻求更高层次的联合成了各合作社社员们共同的心声。密云县奶牛合作联社成立之后,社员们不仅节约了交通费用、提高了鲜奶收购价,并且开展了互助保险。
何慧丽如此分析合作社联社成立的必然:专业合作社在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过程中,有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联合起来,整合、盘活乡村合作资源,以综合化促进农副产品的规模化和标准化,从而与市场等系统结成良性关系的内在冲动。
苑鹏也认为,为了改善自身的市场境遇,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向联合将成为必然趋势,因为只有联合,才能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市场的快速扩张,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竞争实力。
联社遭遇注册难题
然而,合作社联社性质如何?组织架构如何?发展方向如何?这一系列问号,仍遮盖在这个新生婴儿身上。
黑龙江省孙吴县韩光锋认为,合作社联社应该是一个“沙龙”,属下各个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坐在一起,互相沟通信息,“聊聊天”。实际上,他也是如此操作的,2009年4月,他联合孙吴县5个合作社,成立了孙吴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这个没有在任何部门注册登记的联社,让韩觉得拥有了“更多人脉”。
河南兰考的仪封乡农民合作联社,从性质上来说,却是一个新的合作社,属下各个合作社的法人代表进入合作社联社的理事会,每人都出资入股,盈余分红。实际上,韩光锋也试图如此操作,但当地政府却不允许,他下一步打算让联社在民政局注册,并且尽可能将孙吴县剩余的17个合作社拉入联社。
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负责合作社项目的王德斌则告诉记者,早在2007年11月,乡建中心便发动河北省顺平县的5家合作社成立了一个合作社联社,他们本意也想在工商局注册登记为一个合作联社,但是当地工商局并不批准,后来只得在民政局注册。在此之前,顺平县每个合作社资金不过几万块,农民六、七十户,在当地根本无法形成影响力,即使在面对农资经销商时,也显得弱小;联社的成立显示了其影响力,曾有县级的经销商找上门来,要求联社对其产品进行代销,“相对而言,比之前是进了一大步。”
内部关系还需协调
跨出这一步之后,王德斌却感到茫然,他不知道未来合作社联社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在哪里,他认为,合作社与合作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最终会使得合作社联社成为空中楼阁。
“比如,有的合作社是搞农资的,有的是搞养殖的,你想他们怎么可能统一起来?又比如,经营同类农产品的合作社,本身也是互相竞争的关系,要他们合作,也不现实。”
而王继伟现在也遇到了“人心不齐”的难题,联合社下属的19个合作社,各自都想为自己的合作社多谋一些利益,而且各个合作社都有自己的客户,这使得统一采购进行得异常艰难。
面对一系列的问题,苑鹏教授指出,合作联社不应当封闭,不一定要是合作社与合作社之间的联合,也可以是合作社与相关、个体户之间的联合;合作社联社也要注意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充分利用政府的扶持措施。
“说实话,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王继伟感叹合作社联社问题多多的同时,也信心满满地表示要继续走下去,未来,仪封乡农民合作联社将在统一技术、统一品牌方面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