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工合动态
  公告
  合作社调研
     精神丰碑永驻 友谊薪火长传
发布时间:2025-04-22      点击次数:45

——何克雕像暨国际友人纪念馆筹委会揭幕式侧记


2025421日,春日的北京培黎职业学院草木葱茏,繁花似锦。来自中英两国的友好人士齐聚一堂,共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和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回信8周年,深切缅怀国际主义战士乔治·何克(George Hogg)诞辰110周年及逝世80周年。英国驻华大使馆区域合作参赞贺蕊(Anthea Hefferman)、英中了解协会(SACU)“何克的足迹”代表团、老培黎学生后代、工合国际委员、培黎学院师生等80余人参会。

揭幕式由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和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共同举办,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法定代表人、副主席、北京培黎职业学院院长余临主持揭幕式并致开幕词,他表示,值此何克先生诞辰110周年、逝世80周年之际,我们于春晖烂漫之时,以庄严的雕像揭幕仪式致敬这位永驻中国的国际主义战士。这座汉白玉铸就的守望者,不仅铭刻着培黎人对历史的深情凝望,更昭示着新时代下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传承那束由良知与勇气点燃的文明之光,必将永远照亮人类命运与共的未央长路。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法定代表人、副主席、北京培黎职业学院院长余临主持揭幕式并致开幕词

揭幕式伊始,与会者共同观看了短片《跨越国界的生命礼赞——乔治·何克与中国情缘》,从凤县简陋的校舍到培黎学院的现代化课堂,历史与现实的重叠引发强烈共鸣。何克精神从未远去,它已融入培黎学院的琅琅书声,融入工合国际的国际交流,更融入中英民间对话的基因。

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理事王蒲致辞,他表示,培黎的校史,是一部“为中华之崛起而办学”的奋斗史,也是一曲中英人民友谊的赞歌。未来,学院将深化与工合国际委员会的百年之约,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创新,让更多青年学子像当年的培黎学生一样,成为“荒漠中的泉眼,黑夜里的星光”。

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理事王蒲致辞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北京培黎职业学院理事柯马凯(Michael Crook)致辞,他表示何克堂的落成与何克雕像的揭幕,标志着培黎精神在当代的传承;值此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和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回信8周年之际,重温回信精神,我们以行动回应嘱托,积极发挥工合国际和培黎学院民间桥梁的作用,搭建更多民间交流平台,助力民间外交事业蓬勃发展;国际友人纪念馆筹委会的揭牌,标志着对何克等国际义士的历史致敬迈入新阶段。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北京培黎职业学院理事柯马凯(Michael Crook)致辞

英国驻华大使馆区域合作参赞贺蕊,何克先生的外甥马克·托马斯(Mark Thomas),英中了解协会理事、《中国挚友》作者安德鲁·希克斯Andrew Hicks)分别致辞。老培黎学生后代、培黎研究学者、工合国际委员况鹰,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讲师、英中了解协会理事、工合国际委员、《原上草》译者李琳熙做了主题发言。工合国际和培黎学院分别向英中了解协会代表团赠送何克像瓷盘、中国字画留念。代表团向工合国际和培黎学院赠送了何克外甥马克·托马斯撰写的原上草:乔治·何克的故事书籍中英文版。培黎学生合唱团演唱了《培黎校歌》、《工合之歌》和何克先生生前最喜爱的歌曲《杜鹃花》。

英国驻华大使馆区域合作参赞贺蕊Anthea Hefferman)致辞

何克先生的外甥马克·托马斯(Mark Thomas)致辞

英中了解协会理事、《中国挚友》作者安德鲁·希克斯Andrew Hicks)致辞

老培黎学生后代、培黎研究学者、工合国际委员况鹰发言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讲师、英中了解协会理事、工合国际委员、《原上草》译者李琳熙发言

培黎学生合唱团演唱


互赠纪念品


互赠纪念品


互赠纪念品

马克·托马斯先生、安德鲁·希克斯先生、柯马凯主席和王蒲书记为何克雕像揭幕。柯马凯主席、王蒲书记、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执行副秘书长蒋晔、原友研会副会长高振东为国际友人纪念馆筹委会揭幕。揭幕式结束后,与会人员在何克堂风景街区合影,参观了伊莎白顾问雕像和培黎校园。

马克·托马斯先生、安德·希克斯先生、柯马凯主席和王蒲书记为何克雕像揭幕


柯马凯主席、王蒲书记、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执行副秘书长蒋晔、原友研会副会长高振东为国际友人纪念馆筹委会揭幕


参观校园

随着何克雕像的矗立、习总书记回信精神的再诠释与纪念馆的筹建,一段关于奉献与友谊的集体记忆正在转化为推动文明互鉴的当代力量。北京培黎职业学院职业教育国际化,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在国际舞台搭建民间友好交流的平台,中英民间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是对何克精神最生动的回应。

乔治·何克生平

乔治·何克(1915-1945),英国人,国际主义战士。他1938年来到中国,曾先后担任“工合”西北办事处英文秘书、陕西省凤县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

何克出生在英国中产阶级家庭,1937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何克随姑母环球旅行,经美国、日本,于1938年初抵达上海。在这里,何克目睹了日军对中国人民的暴行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留华考察。

1938年夏,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在汉口,把何克介绍给了新西兰人路易·艾黎。艾黎告诉他,自己正在搞“工合”运动(即“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为支持中国抗战而供应军需民用品。与艾黎会面后,何克经过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前往延安和八路军敌后游击区采访。与八路军高级将领的交流,使何克对中国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对抗日和中国的前途产生了信心。

1940年初,何克担任“工合”西北办事处英文秘书,并被艾黎选中,成为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1944年秋,学校迁往甘肃山丹。1945年夏,何克为带领学生向安全地区转移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年仅30岁。在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了一行大字:“把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

版权所有: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一号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图书馆206室 邮编:100085
京ICP备0600896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1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