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地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业大国,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和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都是在农村,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以大历史观系统论述了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意义、基本内涵和制度保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演进
小规模家庭经营是中国农业的本源性制度。中国自战国逐步发展出以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小农制度,这一体制延续了两千年之久。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纳入以西方资本主义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新体系,陷入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黑暗境地,开始走上被动式的“应变性现代化”道路。农业发展出现无增长的“内卷化”,传统乡土社会解体,地主阶级主宰了农村的经济与政治。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自己的路”,带领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推翻封建专制几千年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但1949年的中国人均占有粮食只有209公斤,文盲率约80%,人口预期寿命仅为35岁,“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全面确立了土地小农所有制。上世纪50年代,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总目标,随后全面实施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以及人民公社体制,确保国家拥有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保障工业化的原始积累来源,顺利推进工业化进程。到 20 世纪70 年代末,新中国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但这种以工业化为导向的一元化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造成工农业严重的不均衡增长,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严重扭曲,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1978年,中国的工业和农业总产值分别约是1952年的12倍和3倍,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达84.2%,农业劳动力仍占总就业劳动力的70%,城市化率仅有17.9%。
改革开放以来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强调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看到中国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两个重要特点,实现四个现代化,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他构想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三步走”战略,首先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后被写入了党的13大报告。
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续写了“三步走”战略,提出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年翻一番,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党一百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世纪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过渡阶段,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次指出,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12年党的18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历史重大判断,并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的行动指南。2021年,中国农业在GDP中的比重降到7.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4%,城镇化之势不可逆转。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困惑乃至怀疑,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树立大食物观,牢牢守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同时他也指出,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树立大食物观,要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分区、分类推动乡村振兴。针对当前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不平衡的突出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中国幅员辽阔,县域的区位条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差异大,当前中国的县域经济发展大体形成了大中城市辐射的城镇化区域、大宗农产品生产为主的传统农区和纳入国家生态保护功能区等三大类地区。以县域为载体推动乡村振兴,应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分类、分层次扎实推进。在工业化、城镇化相对发达的县域,应加快建设县域现代产业体系,率先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区的县域,应不断加速农产品全产业链建设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在国家生态功能区的县域,应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促进“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新产业和新业态,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缩小城乡差距。
加快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小农户经营将在中国社会中长期存在,这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当前留在农村务农的小农户存在老龄化、低学历化、兼业化以及土地经营超小规模化等突出特点。实现小农户的现代化转型、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是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重中之重。应继续坚持深化农村改革,加速培育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有效发挥其社会分工下的规模效应、劳动替代效应和技术效应,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同时不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加速小农户的非农化转移和城镇化进程。
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党领导下的乡村“三治”融合治理机制。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是中国式现代化一次新的发展观的革命,探索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为本、法治为基、德治为辅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机制,不断强化农民的主体性参与,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和组织保障,通过践行“三治融合”,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目标,全面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