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英中了解协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纪念活动,缅怀来华参加中国抗战、革命和建设,并长眠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外国友人。全国友协会长林松添、工合国际主席柯马凯、副主席余临、国际友人亲属、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代表、国内媒体代表等约40人出席。
柯马凯主席一一介绍了长眠于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国际友人。柯马凯说,来自不同国家的友人长眠于八宝山苍松和银杏间,无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满怀对中国永恒的热爱,把自己的命运与这个国家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林添松说:“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百年之际,我们祭奠长眠于八宝山及中华大地的国际主义战士,就是要对那些为中国反法西斯战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不朽贡献的国际友人表达感谢和敬意,感谢他们坚持正义、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国际主义精神,感谢他们为中国作出的无私奉献。”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一起聆听那感人至深的故事。
爱泼斯坦和邱茉莉:爱泼斯坦又名艾培,1915年生于波兰,在两岁时就随父母移居中国。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爱泼斯坦开始了他在中国的战地记者生涯。他始终旗帜鲜明地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向世界揭露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犯下的战争暴行,讴歌中国军民浴血奋战、救亡图存的壮举。爱泼斯坦是工合运动的忠实支持者,晚年积极参与了工合国际的领导工作,作为副主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邱茉莉1905年出生于英国,她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旅美进步人士陈翰笙夫妇和冀朝鼎的影响下,开始了解和同情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积极支持“抵制日本侵略中国的美国委员会”工作,参加抵制日货和发动募捐救济中国战争孤儿的活动。1939年她来到香港参加保盟和工合国际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爱泼斯坦和邱茉莉应宋庆龄邀请,从美国绕道波兰返回中国工作,参加新中国对外宣传杂志《中国建设》(后更名为《今日中国》)的创办工作。爱泼斯坦1957年加入中国国籍,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爱泼斯坦遗孀、工合国际委员黄浣碧参加了本次活动。
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爱泼斯坦
汉斯·米勒:1915年,汉斯·米勒出生在德国杜塞尔多夫。1939年7月,24岁的米勒在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怀着反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感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来到中国延安,从此,米勒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任延安和平医院门诊部主任、晋东南国际和平医院医生,1950年加入中国国籍。汉斯·米勒遗孀中村京子(工合国际委员)和儿子米德华应邀参加了本次活动。
斯·米勒教授(中)和医生一起查病房(1981年)
马海德:1910年9月出生于美国,祖籍黎巴嫩。1933年取得日内瓦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他来到上海考察东方热带病。在上海,他与宋庆龄、路易·艾黎、史沫特莱成为好朋友,斯诺还在他的《红星照耀中国》书中介绍过马海德。1937年马海德与宋庆龄、史沫特莱等人一道为在中国北方抗日的共产党人招募外国医务人员。他被亲切地称为‘马医生’,在延安时还帮助过加拿大医生白求恩。1987年工合国际恢复活动后任副主席。
史沫特莱:1892年出生于美国,1928年底来华。到中国后,她广泛结交朋友,宣传中国红色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在前进》、《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国的战歌》等专著,是史沫特莱向世界宣传中国革命斗争的不朽之作。1932年史沫特莱结识艾黎,之后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史沫特莱不仅积极宣传工合运动,还鼓励进步青年参加工合,乔治·何克就是其中之一。她是著名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一位杰出的与众不同的女性。
20世纪30年代,艾格尼斯·史沫特莱(后排右三)参加第五战区的妇女座谈会
叶华:又名耶娃,1911年出生于德国布雷斯劳市,1934年到苏联并与中国革命者、作家萧三相识。1940年,她到中国延安,担任保育院和医院儿科顾问。1950年,叶华到新华社任摄影记者,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在京工作的外国友人。1964年,她加入中国籍。 叶华之子肖维佳、肖立昂应邀参加本次活动。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1885年11月24日在美国出生,早年就学于奥伯林学院,190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她是美国进步女记者与作家,年轻时就积极参加进步的社会活动。她一生写了大量新闻报道和30多部书,《人类的五分之一》《百万农奴站起来》《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等具有一定国际影响。72岁时,冲破重重阻力于中国定居。
毛泽东与斯特朗(左一)
玛尼娅:1900年生于俄罗斯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12年与家人移民至美国。早年受共产主义运动影响,加入美国共产党,曾在共产国际工作。1957年受美国共产党派遣来中国工作,在新华社担任专家。
黄文欢:1905年生于越南义安省,曾化名为李光华,越南老一辈革命家,1950年12月至1957年4月,任越南驻中国首任大使,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为发展中越两国人民的友谊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同时也是个“中国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颇有研究,一生用中文写了不少的诗歌、对联。
书写"越中友谊 万古常青"
史平浩:1901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32年曾担任英国共产党政治局委员。1950年受英共派遣来到新中国,在新华社担任翻译,并担任中国外文局专家,曾参与《毛泽东选集》、《刘少奇选集》的英译工作,是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
敬献花篮
索尔·爱德勒、多若曦·爱德勒、帕特·爱德勒:索尔·爱德勒,1909出生,英国牛津大学毕业的美国经济学家。1941年到重庆,在美国驻华大使馆工作,1946年回到美国,后转到英国剑桥大学教书。上世纪50年代末回到中国,撰写了《中国经济》一书,并参与了《毛选》的翻译润色工作。多若曦·爱德勒是索尔·爱德勒的第一任妻子,美国人,1959年与丈夫索尔·爱德勒一道来华,在北京大学任教。多若曦病故后,索尔·爱德勒与帕特结婚。帕特·爱德勒1926年出生于英国,资深外国专家,1962年来华,先后在外交学院、新华社、北京外国语大学任职,1993年退休,曾任工合国际顾问。
索尔·爱德勒
帕特致力于英文书籍的出版和校译工作,编写了一系列英文教材,深受英语学习者喜爱
洪若诗:1914年在伦敦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来华,协助当时缺医少药的中国建立医疗服务体系。1971年,洪若诗把他的经历写成书《扫除一切害人虫》,在英国出版发行,书中讲述了他作为外科医生、教师以及野战医务工作者在中国十五年的经历,是一本非常感人的书。
《扫除一切害人虫》
陈必第:1915年5月生于加拿大温雷帕克市。1936-1937年在中国广州岭南大学学习。1937年,她来北京考察,参加了外国团体组织的救助抗战伤员的护理工作。60年代初,陈必第到外文出版社任英文专家,1963年加入了中国国籍。她还积极参与工合国际的工作,曾担任执委。陈必第对中国人民有着真挚的感情,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的对外宣传事业。
在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有11位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长期工作的中国籍的原国际友人成为政协委员,这是其中8位:郭月芳、魏璐诗、爱泼斯坦、李莎、叶华、傅莱、沙博理、陈必娣(左起)。
郑律成:1914年生于朝鲜(现韩国)全罗南道光州。郑律成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继聂耳、冼星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优秀作曲家、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他被誉为“军歌之父”。 郑律成之女、工合国际委员郑小提应邀参加活动。
延安时期的郑律成
克什米尔公主号殉难的外国朋友: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是一次发生在东西方冷战期间的政治暗杀事件,针对的主要目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1955年4月11日,克什米尔公主号执行包机任务,从印度经香港飞往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原定乘载中共代表团前往万隆参加万隆会议,在香港启德机场停留期间,被国民党特工买通的一名启德机场清洁工按照其要求将炸弹安上飞机。飞机在接近印尼海岸时爆炸,机上11名乘客及5名机组人员罹难。由于周恩来临时改变路线,所以此次暗杀行动失败。此次遇难的3名外国朋友是:越南代表团工作人员王明芳、奥地利记者严斐德和波兰记者斯塔列茨。
柯马凯主席讲述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始末
向老朋友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