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2月14日 第05版)
李诗涵 吴宇轩 郭超凯
马克·力文与学生们在一起
马克·力文
“自由之钟响起,60年巨变。人民笑开颜,相信共产党,促使中国向前。”北京初冬的午后,中央民族大学的家属区内传出了悠扬的吉他弹唱声。典型的美国乡村音乐曲调,一口纯正的美式发音,但唱的却是中国农民热爱共产党的故事。
这悦耳的歌声来自一位名叫马克·力文的传奇老人。与寻常外国老人不同的是,他身上有着三重有趣的身份:用美国乡村音乐唱响中国农村颂歌的歌手、将自己对中国的一往情深倾注于书中的作家以及深受学生喜欢的中央民族大学美籍英语教授。
歌手:唱响乡村振兴旋律
循着歌声,带着好奇,笔者踏入了马克家中。进门以后,眼前的这位老人身着红色的唐装,戴着绣有他中文名字“马克·力文”的红帽子,满脸的银色大胡子,加之热情的笑容,像极了一个圣诞老人。
看到笔者进屋,马克放下了手中的吉他,热情地招呼我们参观他的住所。屋子不大,却随处可见中国韵味的物品。墙壁上挂了中国字画和京剧脸谱,房间一角还放了古筝。
书桌的一角,放着一个相框。照片中马克抱着吉他在舞台上弹唱,台下的观众拍手叫好。
那是2009年9月,马克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星光大道》。在舞台上,他唱响中国农村题材的原创歌曲,赢得了满堂喝彩。最后一轮投票时,全场粉丝热情地呼喊他的号码“5号!5号!”最终,在全场的支持声中,马克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在众多头衔中,马克最喜欢的便是“歌手”这一身份。9岁开始弹吉他,从小练习美国乡村音乐,至今已有60年的光景,说话间马克用手比划着“6”的手势。
在美国,马克总是弹唱别人的歌曲,尽管学得一身创作的真本领,但他却迟迟没有创作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这一尴尬的局面,自他抵达中国后便彻底扭转。
各地品种繁多的美食、农村热闹非凡的春节、农民教唱的红歌……这些中国的美好印象无意间开启了马克的创作之路,灵感如喷涌的火山岩浆,他以中国农村为题材接连创作了多首令人拍案叫好的音乐作品。
今年,马克又要去好朋友傅涵的老家湖北农村过春节了。这已经是马克第3次去农村过年了。回忆起过去在农村度过的春节美好时光,69岁的他,眉宇间像极了一个期盼过年的中国孩子。
愉快祥和的氛围拨动了马克的心弦,说话间一曲《傅家迎春》自然地吟唱于口中:“屋前江南梯田层层,屋后大树片片。窗外寒冬腊月,屋内温情满满。家人一起过新年。”
不论是民风淳朴的乡间小院还是绚丽夺目的大舞台,马克一唱歌,总是能引来不小的热潮。这个美国人在中国实现了他的歌手梦。
作家:与世界分享中国故事
马克的书架中陈列着“三件宝贝”,这是他最喜爱的三本书籍:一本英文版本的《毛主席语录》,一本《红星照耀中国》和一期1977年《人民画报》纪念周恩来特刊。
12年前,这位社会学博士跨越重洋远赴中国时,他在自己卷帙浩繁的书房里,只选择了这三本书与他一同前行。
笔者留意到,那本《红星照耀中国》的红色书脊已经被翻阅得脱了色,这是马克离开美国时看的最后一本书。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第一次读这本书开始,每隔10年,马克都会重读一遍,“这是我了解中国革命史的入门书籍,也激起了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好奇和敬佩”。
于是2005年,马克·力文踏上中国大地,来到江苏淮安。选择淮安,只为一个朴素的理由:“这是周总理的故乡。”
对“红色中国”的向往促成了马克与中国的相遇,来到这一方土地后,五千年华夏文化令马克更渴望了解中国。在马克看来,在中国生活的12年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为了让更多外国人更好地认识中国,不被某些西方媒体妖魔化报道所蒙蔽,马克选择将自己在中国的亲身经历编撰成书,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
2015年,马克出版了《我的中国故事》一书。在书中,马克记录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如何在不会说中文的情况下考取中国驾照、在中式婚礼上受到怎样“尊贵”的待遇、遇到的形形色色奇怪的中国食物、如何偶然成为电影临时演员……一个个生动故事跃然纸上。
正如这本书的书名,马克用自己的中国故事连缀勾勒出一个不被虚假政治宣传遮蔽的中国。
马克的书出版后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不少读者来信说自己被书中描述的中国深深吸引。一位名叫塔玛拉的美国读者这样写道,“您在书中展现的中国,令我大开眼界,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一定要到中国去!”
马克希望通过《我的中国故事》这本书,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改变对中国的偏见,“我在美国的时候,人们总认为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国家,我从不这么觉得。在我看来,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永远对朋友开放”。
教授:跨越重洋拥抱中国
2007年马克选择到中央民族大学任教。在马克看来,中央民族大学汇聚了中国多民族的学生,在这里,他可以真正明白何为多元文化。中央民族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有着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从高原而来的澄澈的眼,在红土地土生土长的黝黑的脸颊,能穿越重重大山的虬结的肌肉……每一种外貌特征都是对自己民族最深的眷恋,这些最质朴的特征吸引着远道而来的马克。在中央民族大学任教的第一年,马克就参加了学校的彝族春节庆祝活动。那是2007年的深秋,中央民大的操场上,彝族小伙们相互抓着对方的腰带,抱单腿、过背、夹臂,紧皱着眉头,紧咬着牙关拼命夺取着属于自己的荣耀。
精彩的摔跤表演让马克拍手叫好,在彝族学生的邀请下,他也加入到欢庆彝族年的队伍中,通过摔跤这一传统方式,近距离感受彝族文化。
在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收获了众多来自中国各民族的“忘年交”。
“在这儿教书的这几年,我和学生之间相互学习。”马克说。当马克遍游全国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民族学生便成了他的向导,热情大方地为他介绍当地的历史、人情和风物。
西湖的淡妆浓抹、黄鹤楼上崔颢的千古绝唱、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苏州园林的“庭院深深”……意蕴广博的中国文化和秀美河山,深深打动了来自万里之外的马克。今年是马克·力文来到中国的第12年。他会骑着共享单车游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会使用支付宝快捷方便地付账,会在紫竹院公园和北京大爷们一起抖空竹,也会背着吉他唱游全国……这个美国人已经切切实实融入中国的生活节奏,感受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也是他想留下的原因,希望见证中国充满希望的未来。离别前,马克亲自将笔者送到门外。挥手告别之际,这位老人殷切地说道:“我将继续为传递中国声音作出努力。希望中国在世界舞台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注:马克·力文系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执行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