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说的这个何克就是乔治·何克(1915-1945),英国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他1938年来到中国,曾先后担任“工合”西北办事处英文秘书、陕西省凤县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
何克出生在英国中产阶级家庭,1937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何克随姑母环球旅行,经美国、日本,于1938年初抵达上海。在这里,何克目睹了日军对中国人民的暴行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留华考察。
1938年夏,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在汉口,把何克介绍给了新西兰人路易·艾黎。艾黎告诉他,自己正在搞“工合”运动(即“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为支持中国抗战而供应军需民用品。“工合”组织的西北总部设在陕西宝鸡。
何克到宝鸡“工合”办事处,被任命为视察员并将所见所闻向国外进行报道。安排难民,生产军需和民用品,筹集资金转送延安,“工合”有效地支援了中国抗日战争。乔治·何克以十二万分的热情开始了“工合”的工作。他给母亲写信说“现在是我为中国工作的时候了”!
而此时此刻,何克也已经领悟到他和艾黎肩负着同样的重担,进行着共同的战斗。何克到了宝鸡后,艾黎确信有了一个得力的助手,何克先后担任“工合”的秘书兼视察员。“哪里有‘工合’,哪里就有何克的足迹,他走遍了乡村、县城”。到1941年“工合”已发展到3000多个,成为抗日救援的一支重要力量。后被艾黎选中,成为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学校的创办,培养了一批既懂文化,又掌握纺织、机械、化工、会计等专业知识的学生,并发展了机器社、制革社、面粉社、耐火砖社等 23个合作社。
由于艾黎被国民党定为亲共危险分子,他在双石铺受到了来自政治上的压力,但决心西迁的重要原因是,“工合”西北办事处的 36名干部陆续遭到逮捕。艾黎伤心地说,“不可能再在秦岭的双石铺工作下去了”,经过对时局的分析,他和何克决定继续办学,为反法西斯战争保存实力,但学校必须搬迁,带着钱和机器离开国民党势力统治下的宝鸡。1944年秋,学校迁往了甘肃山丹。
1945年夏,何克为带领学生向安全地区转移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年仅 30岁。在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了一行大字:“把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
却更辉煌灿烂。
乔治 何克
习近平主席致辞: